11月30日晚,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潘志贤老师,继续为同学们带来新闻写作共建课程,本次课堂以“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”为主题,通过多个特稿优秀案例的讲解,说明特稿文章的写作技巧、优质内容为王的自信以及优秀记者的工匠精神。
课堂开始,潘老师接着上节课的内容,以案例讲述不同选题类型的特稿写作技巧,如事件类特稿《井下75小时求生纪实》,调查类特稿《活在表格里的牛》,话题类特稿《爸爸不上班》,解释类特稿《我当陪审员》,课堂上潘老师朗读优秀报道案例的开头,片段以及结尾,带领同学们感受特稿的独特魅力。
讲到特稿的写作技巧时,潘老师举例中青报记者张国的优秀报道《我站立的地方》,指出当时采访了半个多月,稿件采写、打磨到见报基本上耗时半年,说明了优质稿件背后的真实与艰辛。潘老师还分享了张国老师的报道梳理笔记,提到记者跟随戍边战士巡逻的真实环境,类似电影《攀登者》的情节画面,又讲述了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的《关于记者:郭超人新闻思考》一书中,采访珠穆朗玛峰攀登者前的模拟测试,告诉同学们纪实采写真实而平凡的故事细节才能打动人心。
关于特稿开头的如何抓取读者这一点,潘老师分享了中青报对于天津港大爆炸的报道《牺牲》开篇部分,讲述自己时隔多年仍记得《百年孤独》和《白鹿原》的开头,甚至当场背诵出两篇名著的第一段内容,指出不仅文学著作要重视开头,新闻稿件亦是如此,说明了新闻稿件开头打动人心的重要性。
潘老师还说到在采访舆论监督报道时,很难取得当地人员的配合,这就需要记者不屈不挠、斗智斗勇。他还提到陕县透水事故大救援时,潘老师为报道实情不停在事故现场矿山附近四处转悠,有时闲逛并非闲逛而是很有必要的采访,最终采访到矿工家属,获得第一手材料,并指出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准确可敌“千军万马”,要懂得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坚持新闻真实性,采访工作一定要深入扎实。
对于特稿标题的拟定方面,潘老师举例冰点周刊多篇优秀报道的标题,指出其标题多性冷淡风格,朴实,淡然,精致,适当留白,经典报道文章《湍流卷不走的先生》,《地铁最后一站》,《永不抵达的列车》,《回家》,《不能呼吸的村庄》,《无声的世界杯》等,说明文章中要懂得舍弃,开篇就用故事抓痛点、泪点和槽点,用真实的故事和细节,描写具体而微的悲伤,最可打动人。
最后潘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中青报原副总编辑、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的《写好人物报道的十四点提示》,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新闻写作中谨记并遵循,并指出文章应该从标题和开头就开始用力,要找到一句能打动自己的话。老师还阐述了新闻特稿的写作前景十分可观,鼓励同学们在学习新闻写作时要不忘初心,坚守价值,坚持多写多练,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总结强调“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”。